不了解脊兽的同学,可以先进入《紫禁城600》App的“太和殿上的第十只小兽”文章充充电
通常,官式建筑檐角上使用的脊兽数量会根据建筑等级和体量不同有所区分,一般不会超过九个。拥有十个脊兽超豪华阵容的太和殿成为全国“孤例”。新增添的第十个脊兽“行什”人身猴脸、背生双翅,手持金刚杵,形似神话传说中的雷公形象。既能秉持公正、惩恶扬善,又能掌控雷霆、镇雷消灾,充分体现了古人祈求保佑的小心思。晋城防雷检测
除了对太和殿的“特殊照顾”外,多数建筑还有另外一种避雷祈愿的做法。长治避雷检测
古时为了祈求平安,很多古建都在屋顶正脊中心的部位藏有一个金属制的宝匣。以承乾宫的宝匣为例:其中装有木刻版印制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金银铜铁锡五种材质的五个小元宝,还有“天下太平”字样的带孔金钱。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防雷镇火,祈求建筑屹立不倒;但由于宝匣是金属物体,周遭电场容易产生畸变,有时反而更容易遭受雷击。如前文提到的承乾宫就曾遭受雷击,雷电并没有击在屋脊两端较高的吻兽上,反而击中了屋顶正脊宝匣的位置。 晋中避雷检测
养心殿宝匣
不论是加脊兽还是藏宝匣,都只代表一份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并没有实际作用。除去祈愿纳福外,紫禁城内的建筑在避雷方面也有一些实打实的智慧。早在明代的紫禁城中,一些尖顶、锥形的建筑就已经有了类似于“避雷针”的设计。《紫禁城600》App中有一篇名为《别具一格的“避雷针”》的专题,详细介绍了这些颜值与实用并举的“神秘构件”。
是什么神秘构件呢?进入《紫禁城600》App“别具一格的‘避雷针’”看看
亮闪闪的宝顶接收雷电,再由宝顶连接隐藏在琉璃瓦下的引下线将电流引向地下的接地装置,实现了颇具劳动智慧的简易“避雷”功能。 山西避雷塔
现代科学发展,我们逐渐掌握了雷击的规律。由于故宫周围有护城河,旧时东南部的地下水位也较高,因而土壤电阻率相对较低。院内又有很多高大的古树和建筑,使得故宫本身就相对容易落雷。1955年,午门东雁翅楼和雁翅楼东北、东南的角亭遭雷击受损,为故宫安装现代的科学防雷装置一事也因此被提上日程。山西避雷器
现代的防雷装置包含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个部分,通过将雷电的能量引入大地来防止雷击生火。

* 图中装置仅供示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避雷针啦。我们通常俗称的“避雷针”其实只是接闪器的一种,是用来接收雷击的部分,不止有“针”这一种形状。故宫的避雷针除了考虑实用外还要保证美观,因而有很多不同的形式。